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| 继续访问电脑版
  • 关注微信公众号智慧水务网 微信公众号 添加方式:
    1:搜索微信公众号(智慧水务网
    2:扫描左侧二维码
  • 登录 注册
  • 智慧水务网|智慧水务论坛

    查看: 5123|回复: 0

    如何理解王阳明提出的致良知?

    [复制链接]
    发表于 2019-7-15 17:48:55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    世界之上没哪个民族像中华民族的古人那样主张个人的修为的。因而格物致知便是最为糟糕的解释。格物,意为探讨事物的道理纠正人的行为,“格”于此有“穷究”之意。《礼记·大学》:“致知于格物,物格而后至知。”

    那么,问题来了。怎么便能实现这一点呢?



    遂宋,元,明,清及后世的儒家们分为了两派。一派是"理学",其创始人作为北宋的周敦颐、邵雍以及张载。继后有程颢与程颐等人再次转型,最后改由南宋朱熹集其大成。分析理学的学者称作“理学家”。理学家们相信"理"是万物的起源(自有所不同的角度启程,名字亦不尽相同,如天、道、上帝等),所以它是善的,它把善赋予人就沦为本性,把善剥夺社会就沦为“礼”,因而人于世界万物纷纷扰扰纵横交错之中非常难迷路自己禀赋自“理”的本性,社会就丧失“礼”。所以,假如不能抑制私欲的膨胀,亦背离了天道,不仅难以沦为圣贤(儒家最低修为者,人均可达之),也也许会迷路世间,因此要品德,从而保持人的本性(存天理),以此确保“仁”的最低境界,达“天人合一”的境界,接着便可“自心所欲因而绝不逾矩”,融"人欲"在天理中(绝不是"灭人欲")。理学家也相信,理是宇宙万物的起源,因此万物“或许然”,矣有一个“理”,因而透过推究事物的道理(格物),可达了解真理的目的(致知)。哲学之上表述作为客观唯心主义。



    另一派亦是以此王守仁主演的"心学"。王守仁相信,心是宇宙的本源,“致知”便是致吾心内在的良知。这里所说的“良知”,不仅是道德意识,亦指最低本体。他相信,良知人人具备,个个自足,是一种绝不虚假外力的内在力量。“致良知”便是把良知推展扩展到事事物物。“致”本身乃是兼知兼行的过程,因此亦便是自信之知和推致知行合一的过程,“致良知”亦便是知行合一。“良知”是“知是知非”的“知”,“致”是于事上磨炼,见诸客观实际。“致良知”乃是于实际行动之中构建良知,知行合一。 “致良知”是王守仁心学的本体论和修养论间接统合的表现。哲学之上表述作为主观唯心主义。王守仁也作有"四句诗"来宣扬:



    无善无恶心之体,有善有恶意之动,

    知善知恶是良知,作为善去恶是格物。

    简而言之,朱熹们相信,若是要"致知",必先"寻理"(天理);因而王守仁们亦相信,若是要"致知",必需谋求"内心"的力量。


  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

   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,没有帐号?注册会员

    x
    分享到:
  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注册会员

    本版积分规则

    微信公众号:
    手机访问

    手机版 ZHshuiwu.cn 陕ICP备18001975号-3 Discuz! X3.4 Powered by © 2001-2013 Comsenz Inc. 

    快速回复 快速发文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